文章

顯示從 6月, 2018 起發佈的文章
🤍🤍🤍🤍🤍🤍🤍唬嚨雜記 博君一粲🤍🤍🤍🤍🤍🤍🤍

🆕置頂文章

那個男人

我約那個男人在一家簡餐店見面,時間是下午兩點半到五點間,不用共進午餐也不用共進晚餐,我的晚餐是準備跟另一個男人吃,那個男人不知道會不會從四十公里外趕來,我先點一杯檸檬紅茶,跟服務人員說我在等人,午后不是用膳時間,這家店客人並不多,服務人員並不介意我獨自佔用一個四人座。 我很喜歡這家簡餐店的座椅形式,雖然可以坐四個人,卻是兩張高背椅子和一張桌子組隔成一個小巧又通透的私密空間,我和另一個男人已經在這吃過好幾次飯了,這個三號桌座位就是我習慣的位置我可以看清楚每一個進來店裡的用餐客人,包括我不喜歡的那些同事們。 我已經先得到消息,那個男人今天請假了,那麼他有 99%的機率會來,剩下的 1 % 要擔心的是他那天生傷感的情緒突然爆發,即使來到這附近,也會使出小孩般的倔強脾氣過門不入,還好兩點五十分時,我看到他來到門口,蹲下去彷彿繫鞋帶又馬上站起來,我鼻子一酸趕緊拿了紙巾掩飾,帶著顫音問他是不是路不熟沒找到這家簡餐店,那個男人極有可能在門外躊躇二十分鐘之後,徹底想通了才進來。 他一進來就把背包往椅子上一甩,坐在對面連聲對我道歉,他沒有估算好坐車的時間,最後還是換搭計程車才到這裏,我看額頭還在冒汗的他,有點慚愧剛才自己想多了,他很好懂也很不好懂,他在我面前肆意的丟背包,就表示雖然這麼久沒見面,他不需要過份做作的把我當成外人,我抽了幾張紙巾給他擦汗,以往跟他約會都是我在遲到,因為即使下班估算好坐車時間加上預留緩衝時間,也抵不過交通的壅塞,那種在車上乾著急的心態我是能懂的。 他點了一杯加冰塊的柳丁原汁,經過一年我對他絲毫沒有半點生疏感,不禁想起第一次跟他見面時的印象,他有一副與真實年齡並不十分相稱的外表,初見面的第一段時間溫文拘謹,需要介紹人幫腔,慢熟後的第二段時間他會跟介紹人一搭一唱,開始創造情境式笑話,散席前的第三段時間他能靈魂拷問也能猜心接話,他喜歡把時間訂在兩個半小時內結束,因為他要搭倒數第二末班車回家。 之後我們的約會進入無所不談的自由模式中,我是直來直往的線性盤問,他是兜兜轉轉曲線套話,不時還加上一道確認,所以我絕對不能撒謊,那絕瞞不過思緒敏銳的他,他有本事把問題插入幽默又輕鬆的氛圍中,只要一旦進入我的迴避地帶外圍,馬上察覺馬上畫下句點轉移,我並不討厭他用這種方式了解我的一切,一個男人不識相又喋喋不休的追根到底才讓人更心煩,我懷疑他這種聊天技巧是屢敗屢戰淬練而成的,我不得不...

忌日快樂

圖片
這是生日快樂的反面說法,美麗的大學女生在生日當天發生了許多 詭異事情,她的外貌甜美身材佳,但是個性似乎不太好,情感處理 上也有些任性随意,晚上去參加派對後隔天早上醒來,彷彿做了噩 夢般,她清楚的知道昨晚到底發生什麼樣的事情,但她周遭的人包 括男友與室友都不知道她自未來返還,似曾相識的劇情一直反覆, 能不能自她的噩夢醒來,還她生日快樂,就是這部電影要玩的梗 。 跟著女主角倒楣,我們卻不會倒楣的重複看到一樣的影像,随著女 主角的改變,一再地修正她的舉止和態度,每次醒來後的對白和行 動都會有大幅的改變,本來恐怖的電影突然有點歡樂氣氛,她知道 的事情別人不知道, 然後把它轉化情境的笑話 , 好像無數次的同場 戲 排演 , 每次都有不專業的出槌狀况一樣 , 女主角竟然在記事本上 記錄 每次的事件 , 也著手調查到底是誰讓她這樣無限循環 ,觀眾 無 須追究 為何她的人生能夠這樣幸運可以重來 , 最後那個男友有明說 這樣的 情節橋段好像某部電影土檔鼠之日 (今天暫時停止)的情節 , 分明是編 劇有良心的坦誠構想是抄這裡的呀。 那個戴著嬰兒面具的壞男人到底是誰 ? 能夠讓她永遠過不了生日 ? 一步一步的重來解鎖 ,這 個女生不但習慣了一次次死了又死 , 每天 自噩夢 中醒來的重設 , 最後還從恐懼逃避中進化到試圖改變結局 , 達爾 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理論用在女主角身上 , 就是勿進 天國 逝者生存了 , 到了後期她居然懂得用自己可以重複過生日的特 異功能 , 自己選擇死亡來關閉噩夢 ,避 免她的男友在夢醒的真實中 死 , 這 已經完美的詮釋進化論了。 劇情還是有大白的時候 , 只能說有些女人不是吃素的 , 真 相會讓人 大吃一驚 , 害我猜這猜那的猜錯了  (我的假想敵是那個發簡訊的約 會 男或者那個男主角的亞洲室友 ) , 男人在這部電影中是配角 , 或 諧星地位 ,從頭到尾都是 女主角在撐場面啊 ! 這部電影打著驚悚的 招牌 , 但骨子裡卻是青春喜劇 , 光看女主角這麼美 , 男配角這麼帥 , 就覺得這種輕鬆小恐懼電影真是清新超值。 這種劇是 LOOP 迴圈劇 ,一定要主角找到某種滿足條件跳出迴圈外 這是寫程式引發的邏輯靈感嗎? 有續集沒看

不被尊重的宰割

圖片
  其實沒有在用臉書當社交工具,也不是這種軟體的愛好者,只 因為那一陣子玩受朋友影響玩CANDY,在這則新聞未爆之前, 驀然發現一些討厭的自建黑名單(行銷)都變成好友,還問要不要 加入,這簡直令人氣炸了。 FB從火紅的人際往來社交工具變成死纏爛打的行銷廣告舞台,又 變成網軍選 舉攻擊的武器,假消息假新聞迅速傳播的管道,要說 悖離初衷或始料未及也 好,他的出發點就是要個人真實資料還有 掌握人脈的連結,大部分的人都沒 戒心自願主動提供,他也樂得 賣資料庫的個人喜好資料,證明天下真的沒有 白吃的午餐。 不管FB與手機業者怎樣的勾結,廣告主永遠不明白使用者其實真 的很討厭瀏 覽網頁時遇到干擾,尤其是手機.……廣告覆蓋只會讓 人大大的憎惡,這是反 行銷的效果,業者雖洞悉消費者興趣推播 (有時還出錯)  別以為這讓能見度 大大的提升,擋住我正在看的東 西的同時等於自找死路,因為我按X也按掉 對你的興趣。